1、孔子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共培养了3000多名弟子。
2、他一生勤以治学,喜欢钻研学问,整理古籍,编著了不少典籍。
3、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4、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孔子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,著名的“孔子学院”也开到了世界各地。
5、因为孔子所处的年代还没有发明纸张,书都是用竹简或木简制作成的,一片竹简只能写一行字,多则几十个字,少则只有八九个字,因此,一部书要用许多片竹简。
6、再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,便于阅读。
7、通常,用丝线编连的叫“丝编”,用麻绳编连的叫“绳编”,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“韦编”,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。
8、孔子一生勤奋学习,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《易经》。
9、像《易经》这样厚重的书,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,所以叫“韦编”。
10、《易经》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,学起来非常吃力。
11、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,终于把《易经》通读了一遍,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。
12、过了不长时间,他又读了第二遍,掌握了这本书的基本要点。
13、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,对其中的精神、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。
14、后来,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和给弟子讲解,他不知又翻阅了多少遍。
15、他又花了很大的精力,做了大量的批注,就像现在我们要求小朋友读书要做笔记一样,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,孔子读过的书也是批注满满当当,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,然后再讲给弟子听。
16、由于孔子经常展开书简翻阅,次数太多了,竟然使皮条断了三次,这就是成语“韦编三绝”的来历。
17、扩展资料孔子晚年喜欢读《易》。
18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:孔子晚而喜《易》以至于韦编三绝。
19、韦,是熟牛皮。
20、春秋时期多以竹简写书,然后用熟牛皮编连起来,称之韦编。
21、三,指多次。
22、孔子反复读《易》,以至于将牛皮绳弄断多次,可见,孔子对《易经》的喜爱和学习、研究的刻苦程度。
23、《易经》每卦六爻,代表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,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、柔刚、仁义之分。
24、彼此交错,互相迭用,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。
25、琴曲契合周易这种精神,分为四段:乾坤定位,阴阳错综,刚柔相济,天人合一。
26、琴音飘然洒脱,体现了虚无缥缈,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。
27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韦编三绝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